美容频道·完美肌肤

林志颖被疑卖假保健品 胶原蛋白抗老真相

编辑:beauty 2013-11-26 13:57

美容护肤是女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延缓衰老永葆年轻已经成了人们的首要美容任务,她们会尝试各种护肤产品,使用各种抗衰老保健产品,比如胶原蛋白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美容抗老产品,相信也有不少人喜爱它。不过,最近有件事情备受关注,就是传言林志颖卖假保健品

“补充胶原蛋白类”产品长年在“保健品”市场大行其道

台海网(微博)11月26日讯 25日,方舟子对林志颖的“爱碧丽”胶原蛋白饮品提出质疑,令“口服胶原蛋白补充剂”再成焦点。实际上,近年来专业人士对胶原蛋白产品的质疑不断,但意外的是,众多胶原蛋白保健品仍长盛不衰。

■ 对于延缓皮肤衰老,口服和外用胶原蛋白效果缺乏科学支持

胶原蛋白生物利用率低,必需氨基酸不全,并非优质蛋白质

根据营养学专业人士王兴国的说法:实际上,胶原蛋白并不稀有,是人类饮食中最常见和最简单的蛋白质之一,而且人体内的细胞是可以很容易的合成胶原蛋白的。

而被鼓吹的“胶原蛋白”中的“特色氨基酸”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其实都是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人体可以自主合成的氨基酸),这两种氨基酸在正常人体内,只要不缺乏营养和维生素C是都可以合成的。相反,从氨基酸平衡的角度来说,胶原蛋白还有硬伤,它营养质量比较低,完全没有色氨酸这种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主合成的氨基酸)。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蒋卓勤教授就曾对媒体公开表示:胶原蛋白是质量比较差的蛋白,生物利用率低,因为其氨基酸的构成不平衡。胶原蛋白是用下脚料做出来的,多数取材鱼鳞或动物的皮。明胶就是胶原蛋白的一种,并没有多大营养价值。相比之下,胶原蛋白的营养远不如鸡蛋和牛奶所提供的优质蛋白。

口服胶原蛋白会和其它蛋白质一样分解为氨基酸,外用几乎不能吸收

对口服的胶原蛋白产品,在消化过程中胶原蛋白也和其它蛋白质一样。由于人体很难直接吸收蛋白质或多肽,口服蛋白质、多肽后,几乎都会在消化道消化成氨基酸后才被人体吸收。而对于少部分可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多肽,目前在相关领域的核心学术刊物上,也没有证据显示“胶原蛋白分解后产生的多肽”能对人体胶原蛋白的合成产生显着异于其它蛋白质的效果。

而外用的“胶原蛋白”护肤霜在理论上同样难以吸收,也没有权威研究证实它的效果。

伦敦大学药学院生物物理化学前教授哈德葛夫特认为:“如果它(胶原蛋白保养品)真可穿透皮肤,进入到血液里面,那它就得归类为药物。”而英国巴斯大学药学教授盖伊态度更坚决:“许多这类(胶原蛋白)产品称,胶原蛋白可穿过皮肤的上层组织,进入真皮层,并强化原本自然形成的胶原蛋白,这根本胡说八道。”

实际上,不管是口服还是外用,目前都没有证据显示额外补充胶原蛋白对延缓衰老和除皱有什么特殊功效。而雅芳还曾因宣称其产品能“在48小时内可以重建肌肤的胶原蛋白”这种不实广告而遭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警告。

被认可效果的仅有通过手术皮下注射胶原蛋白除皱,但存在风险

根据皮肤领域的权威组织“美国皮肤病学会”的说法,在各种胶原蛋白补充疗法中,唯一被认为有短期效果的就是在皮下软组织中直接注入胶原蛋白。这种疗法被认为可以在短期内填充皮肤空隙,达到除皱的效果。不过由于牵涉到外科手术,风险自然也不容小觑。早在1991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就曾对注射植入胶原蛋白的手术可能造成的健康威胁提出过“严厉警告”。

■ 但从市场认知度看,胶原蛋白却是“保健品界”的明星概念

“胶原蛋白”已成认知度最好“伪概念”之一,遍布各个领域

据中国保健协会今年年中发布的数据,他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中国胶原蛋白市场每年都会以20%的速度增长。而现实的感知也应证了这种“疯涨”,根据媒体的综合调查,目前在中国,胶原蛋白产品十分丰富,以各种形态出现,有口服液、粉剂也有片剂。除了各类口服产品标注为“胶原蛋白”产品外,不少外用产品也在打胶原蛋白的概念,除了一些面膜、护肤液等标注含有“胶原蛋白”,甚至一些女士内衣都标注含有胶原蛋白,称可以“美肤”。

至于来源,既有国产的也有号称是进口品牌的。

“胶原蛋白概念”被过分滥用,一些科学机构直接将其视为最恼人的“伪科学”

2011年10月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就曾报道,英国非营利组织“科学观念”(Sense About Science)被问及何种“伪科学”最恼人时,直指坊间关于胶原蛋白保养品的效果位居榜首(“科学观念”是英国以推广正确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组织)。不止在英国,本月初,科普网站“果壳网”也把“口服胶原蛋白美容”评为“九大商业伪概念”之一。

■ 实际上,无用的“胶原蛋白美容”受追捧是有规律可循的

胶原蛋白保健品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其在“保健品界”大行其道,而这些特点其实是很多成功的“伪科学概念”所通用的:

特点一:胶原蛋白本身对人体的确重要,但在产生机制却被偷换概念

胶原蛋白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30%,特别是人体皮肤成分中,有70%是由胶原蛋白所组成。

而且也有研究显示皮肤是人体表面积最大、最暴露的器官,也是最早老化的器官。而造成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皮肤中胶原蛋白的数量逐年在减少,一年大约下降1%。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吃什么补什么”的朴素观念下,市面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补充胶原蛋白的产品,并希望以此缓解衰老。

虽然这些保健品“补足皮肤胶原蛋白”的目的是对的,但却如前文所讲,它们有意的隐瞒了胶原蛋白在人体中易于产生的事实,将本来可以在人体内轻松完成的正常生理过程渲染为了“高科技”,并套上了各种“特殊功效”和“高效利用”的幌子。

特点二:单纯的“胶原蛋白和其衍生品”对正常人无毒副作用,相对安全

其实食品级明胶也是胶原蛋白的一个“马甲”,由于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动物骨骼,皮毛中都有),蛋白质结构简单,制备和分解过程都不复杂。所以只要原料有保证,安全上是不用担心的。欧盟科学委员会于2000年4月确认了胶原蛋白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能,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认可胶原蛋白为“广泛安全食品(GRAS)”。实际上,除了少数肾病、肝病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外,胶原蛋白的确是个“无害”产品。而这一点,大大降低了这些保健品生产厂家因为安全验证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特点三:胶原蛋白及其衍生品制取成本十分低廉,容易获得高额利润

前不久,曾有媒体称自行送检的7款口服胶原蛋白产品中3款并未检出胶原蛋白的特征氨基酸―羟脯氨酸。不过,问题曝光不久,相关企业就均强烈否认并亮出检测报告“自证清白”。

实际上,关于胶原蛋白造假的新闻很难“成真”,因为仅从成本角度看,企业根本没有造假必要。只要采用一般鱼类,畜类加工的“边角料”进行水解就能提取胶原蛋白。即便是不法之徒使用皮革下脚料水解提取,在营养指标上也无太大差距,只是有害杂质更多。

低廉的成本,几乎无技术门槛的提取技术,也难怪各个企业都一窝蜂的涌入“胶原蛋白”市场。

特点四:胶原蛋白美容效果难以量化判断,还常添加其它有效成分,谎言不易被戳破

美容和延缓衰老这种功效本来就难有标准,而正因为没有标准,谎言也自然不容易被戳破。

此外,其它保健品常用的套路胶原蛋白制品也在使用,声称是A物质,其实是B物质在起作用。说是低聚果糖其实起作用的是酚酞(泻药);说是左旋肉碱其实起作用的是西布曲明(减肥药)。专业人士也普遍认为,口服胶原蛋白制品的作用来自安慰剂效应和添加其它物质(雌激素)。

而对于外用面霜和乳液,则常常添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等这些已经被皮肤学明确肯定能够帮助皮肤保持弹性且同样成本低廉的成分来达到圆谎的效果。(维A和维E对皮肤效果的资料来自美国匹斯堡大学皮肤学系副教授于2006年2月发表于《科学美国人》的文章)。

总结来看,胶原蛋白类保健品挂着部分科学理论的“幌子”,原料成本低廉,制取技术相对容易,安全性有保障,此外效果也不易评估。而这些特点几乎是“抗辐射产品”、“小孔视力保健仪”和“磁化水”等等“保健产品”所都具备的。

■ 最后,在胶原蛋白保健问题上科学界和公众认知的矛盾值得深究

民众的科学素养欠缺,容易被概念混淆,而商家也乐得加剧这种混乱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依据国际可比标准设计并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而在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中,中国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医学与健康”,选择比例为82.7%。(需要补充的是,即便在今天,美国民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也仅有28%,民众科学素养欠缺是世界通病)

一方面对“健康和医学”领域有强需求,一方面却不具备判断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是美容产品,整个“保健品”行业,都是靠这种“混沌的公众需求”支撑的。

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也同样,因为这个行业的虚假营销过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经打算像药品那样,采取“不经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审批,不得上市”的法规。然而,公众的激烈反对,迫使国会否决了这一计划。结果,FDA只能退而求其次,仅负责禁止“保健品”的虚假宣传,以及打击添加药物成分。而相比之下,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保健食品相对宽松的监管下,这些产品更是如鱼得水。

这种矛盾也成了保健品商的盈利秘诀。由于市场实在太大,有些商家甚至有能力通过赞助研究的方式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科学支持”。胶原蛋白口服和外用补充剂的效果也是如此,在英国、德国和日本那些已经公布的证实口服和外用胶原蛋白有效的研究中,几乎都有赞助商的影子,而且这些研究都没有获得领域内核心期刊的认可。(英国雷丁大学认为基肽有效的研究是与某国际知名日化品牌合作的,日本的京都府大学的研究经费来自该国某保健品协会)

□ 结 语

众多的“伪概念”能长年在“保健品”市场大行其道是有原因的,“补充胶原蛋白类”产品正是其中的典型,从它身上,不难看出很多保健品的生存逻辑。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要想撬动一系列的“伪科学产业链”,还有长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