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ainideren329 2016-03-07 09:51
导语:拒绝安眠药!中医教你摆脱失眠的七种睡眠法。很多惯性失眠的人会慢慢依赖上安眠药,但是安眠药给人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吃的多了就越来越不管用药量满满加大……还是换个健康的方法吧,看看中医告诉你如何摆脱药物依赖也能有个好睡眠吧!
拒绝安眠药!中医教你摆脱失眠的七种睡眠法
推荐:中医七种长寿睡眠法
1、睡眠的姿势
睡眠姿势是否合理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睡眠质量。生活中睡眠姿势有仰卧、俯卧、左侧卧和右侧卧。
相传宋代道士陈抟是著名的睡仙,他非常爱睡,并独创了卧式睡功修炼法,他晚年隐居华山,时常闭门卧睡,活了118岁。他的安睡秘诀是,如果左侧睡,就将左腿和左臂弯曲,用手上接头部,同时,把右足伸直,将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右侧卧时,则相反。据说,陈抟的这种睡功秘诀对安睡有非常好的作用。
俯卧也是不被提倡的,俯卧会压迫心肺,影响呼吸,对老年人则更不宜。
拒绝安眠药!中医教你摆脱失眠的七种睡眠法
2、睡眠的朝向
对于睡眠的朝向,《礼记o玉藻》中有:人在睡觉的时候,头应该朝东,这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位,头朝东是顺应早晨的生发之气。《保生心鉴》中记载:但凡睡觉的姿势,春夏头都应该朝东,秋冬头都应该朝西,认为是顺应四时养生。《老老恒言》认为,睡眠时头的朝向要保持常规的安定状态,不应该频繁更换。
如果睡不安稳,就可以反复翻身,即可很快入睡了,醒来时也应该转动身躯,使经络得以通畅,否则会造成半身沉重,或者腰肋疼痛,或四肢酸痛等。
拒绝安眠药!中医教你摆脱失眠的七种睡眠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①睡眠不管采取哪种姿势,只要舒服就可以了。但有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宜仰卧或俯卧。
②睡眠时头的朝向不宜经常更换,而应相对固定,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③床按南北方向摆放与地球磁力线方向一致。
④固定一种卧姿不舒服的时候可以翻转身体,这样不但可以舒筋活血,有利于健康,还有助于促进入睡。
3、餐后不宜马上睡觉
进餐后往往容易出现倦意,这是因为进餐后体内的血大部分都到了消化系统,大脑的供血量相对减少;同时,餐后体内血糖升高,升高的血糖抑制了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因此,吃饱了,喝足了,倦意也来了。
这时候如果有倦意想要睡觉,最好强制自己不要去睡,因为这时血液主要集中在胃肠系统参与消化吸收,而大脑的血容量减少,血压也随之下降。如在这时睡觉,容易因脑供血不足而形成血栓。
餐后如实在想睡,应采取右侧卧位。这种体位顺应了胃肠的解剖结构,便于消化吸收。
拒绝安眠药!中医教你摆脱失眠的七种睡眠法
4、冬宜冻脑,卧不覆首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手的三条阳经和足的三条阳经均会聚于头,所以说头部是人体阳经会聚的地方,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处。头部是人体最不怕冻的部位。即使是在冬季,天气再冷,睡眠时也没有必要蒙头。要把头露在外面,保持头部的清凉,即“冬宜冻脑”。
人到老年,阳气渐衰,有的老人有戴睡帽的习惯。但聪明的中国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发明出了空顶帽,其形状类似儿童戴的帽箍,即顶部露空,以达到“冻脑”的目的。
不蒙头睡觉,除了“冻脑”,还有一层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保持通畅的呼吸。我们都懂得吐故纳新对人体的重要性,蒙头睡眠,呼吸不畅,会造成氧气的吸入减少,二氧化碳的蓄积增多,直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造成不良影响。
冬宜冻脑,卧不覆首。睡眠时遵循这两条原则,可以使老年人晚上睡个好觉,白天有个清醒的头脑。
拒绝安眠药!中医教你摆脱失眠的七种睡眠法
5、暖腹睡眠最宜人
睡眠的学问很多,同一个人,在睡眠时脑部要“冻”,要清凉;而腹部则宜暖,宜温。
腹部是五脏会合之处,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中医讲,腑为阳,脏为阴;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睡眠时,人进入安静的状态,也就是说,进入阴的状态,气血运行缓慢,寒邪易于入侵。因此睡眠时一定要让腹部温暖,腹暖则五脏暖,五脏暖则气血运行通畅。老年人阳气已虚,所以更应注意腹部的保暖。
拒绝安眠药!中医教你摆脱失眠的七种睡眠法
6、不提倡老年人裸睡
有些人喜欢在睡觉的时候不穿衣服,即裸睡,认为这样全身可以得到放松,有助于提高睡眠的质量,还有些人认为裸睡是一种时尚,但这种睡眠方式对老年人是不适宜的。
睡觉时不穿衣服,仅靠盖被子来御寒,是很难完全盖住肩部和颈部的。颈部正中是督脉,入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是风府穴。所谓“风”指风邪,“府”指聚会之处,意思是此穴为风邪侵袭和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这个按摩穴位具有祛风泻热、通关开窍的作用。“风府”一旦受寒,寒邪内传,会引起头痛、目眩、咽喉肿痛、中风等。所以睡觉时最好穿睡衣。
7、就寝熄灯,寝而不语
一般来讲,一旦就寝应该马上熄灯,这样目光不受外界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入睡。而有的人喜欢开灯睡觉,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云笈七籤》讲,晚上睡觉开灯,会使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也说,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在昏暗的环境中入睡,自然会有上乘的睡眠,说的都是一个道理。